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
郵局劃撥帳號:50248595(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
  • 首頁
  • 認識醫勞盟
    • 關於我們
    • 組織章程 >
      • 理事長的話
      • 理監事名單
      • 秘書處成員
      • 工作計畫
    • 醫勞盟臉書粉絲專頁
    • 醫勞盟部落格
    • 醫勞盟寫真集
  • 最新消息
    • 醫療暴力海報索取
    • 2016醫療勞動條件大調查
    • 醫療政見白皮書
  • 新聞公告
    • 活動訊息
  • 繳費與捐款
    • 104年捐款 >
      • 捐款名單:104年1-3月
      • 捐款名單:104年4月
      • 捐款名單:104年5月
      • 捐款名單:104年6月
      • 捐款名單:104年7月
      • 捐款名單:104年8月
      • 捐款名單:104年9月
      • 捐款名單:104年10-12月
    • 105年捐款 >
      • 捐款名單:105年1-2月
      • 捐款名單:105年3-4月
      • 捐款名單:105年5-6月
      • 捐款名單:105年7月
      • 捐款名單:105年8月
      • 捐款名單:105年9月
      • 捐款名單:105年10月
      • 捐款名單:105年11月
      • 捐款名單:105年12月
    • 106年捐款及支出 >
      • 捐款名單:106年1月
      • 捐款名單:106年2月
      • 捐款名單:106年3月
      • 捐款名單:106年4月
      • 捐款名單:106年5月
      • 捐款名單:106年6月
      • 捐款名單:106年7月
      • 捐款名單:106年8月
      • 捐款名單:106年9月
  • 聯絡我們
  • 加入醫勞盟
  • 資源下載
    • 醫周刊
    • 醫勞盟相關書籍
  • 來賓投稿
  • 醫勞盟臉書社團【限會員】
  • 資源連結
  • 第一屆理監事和秘書處名單
  • 第二屆理監事名單
  • 第二屆秘書處成員

誰來關心急診醫護的「醫療勞動正義」與急診資源的『分配正義』?

11/10/2012

0 Comments

 
图片
◎ 作者:急重症醫師

台灣醫學中心急診已經開始出現地上CPR、無空床需借擔架床800 元、急診候床7 日無法上病房的事實;也出現病人家屬因為等待治療的焦慮,與對急診醫療的落差,提告與毆打醫護人員的現象。這些狀況,在南中北東台灣的各大醫學中心都曾出現過。然而,健保局以及相關的醫政單位並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案(僅提供以金錢作為改革的動機),或是提高民眾健康識能的任何具體作為,甚至讓民眾可以指揮救護車轉送指定醫院。

就如同,捷運局在規劃使用上下樓手扶梯、電梯、樓梯,民眾都可以被教育成「老人、攜帶行李、娃娃車、行動不便的人搭電梯」、「手扶梯左邊留通道給趕時間的旅客」。如何從醫界做由下到上的自主管理與發聲,我們是不是可以比照英國NHS推廣選擇合適就醫的經驗(choose well) ,在台灣的脈絡下,提供具體改革的建議。別讓醫療管理階層打壓第一線的工作士氣,也讓民眾與媒體了解正確使用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急診醫療資源的方法。

台灣的急診醫護訓練完整,緊急救護網也有規劃,最缺的就是屬於官方的教育宣導和民眾的健康識能。即便公佈新版的急診檢傷分類,卻沒有對於應送哪一層級的醫療院所提出建議與規範,無法解決輕症就醫的困境。因此建議:
  1. 衛生署、健保局網站應詳列台灣急診檢傷的分級表與疾病。具體建議民眾的症狀是屬於檢傷的哪一級,應至哪一級的醫療院所就醫,並包括公告各地醫院假日急診與急門診的項目。
  2. 健全轉診與分級醫療的緊急醫療照護體系。民眾輕症四五級的急診需求,應在基層醫療院所或地區醫院;重症一二三級的病人,若經基層醫療院所轉診,或是119 緊急救護員判斷,得以送到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
  3. 公家119救護車不應讓民眾指揮,要求緊急救護員送達指定醫院。
  4. 檢討車禍病人的檢傷分類。目前台灣急診檢傷分類中,只要是汽機車發生車禍,或是行人遭汽車撞擊,不管外傷的嚴重程度,急診檢傷都被列入二級「危急」,雖外表無傷,也有遲發內出血的風險,但是此分級,仍可檢討。
改革的過程,一定會有雜音,例如民眾認為剝奪了自由選擇就醫的權利、急診醫師可能少了治療輕症患者的收入。但是在現行急診的過度擁塞,出現「醫護人員過勞、又挨打、挨告」與「病人控訴醫德與醫糾」兩者對立的場面下,我們不需要鄉愿的健保局與醫院管理階層,作出斥責基層工作者,而只是維護民眾權利、維持醫院形象的討好民眾的表象。強烈要求衛生署與健保局提供教育民眾的正確選擇醫療資源的方法,而不是任由民眾和媒體將「醫德」無限上剛,忽視台灣醫療體系需要重視「醫務勞動正義」與「有效率的集體分配」的改革,並需提昇民眾「健康識能」,提高「自我照護能力」的問題。

0 Comments

Your comment will be posted after it is approved.


Leave a Reply.

    Picture

    來賓投稿

    歡迎投稿: 
    tmalabor@gmail.com 

    文章整理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二月 2013
    一月 2013
    十二月 2012
    十一月 2012
    十月 2012
    九月 2012
    六月 2012
    四月 2012

    文章分類

    全部
    來賓投稿
    新聞報導
    護理天地
    讀者回饋
    醫療政策評論

    RSS 訂閱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